第322章 路安侯是大齐忠良!(1 / 4)

第322章 路安侯是大齐忠良!

东京城人口数十万,每日消耗柴米不知凡几,因鲁王谋乱,已闭城三日,普通百姓家中存粮大多告罄。

好在淮北军有过接收颍州城的经验,便依照当初旧法,派人接管粮铺,平价售粮。

十七日午后,东京城解除戒严,以期快速恢复物资供应。

起初,百姓躲在家中不敢出门,但隔门缝观察良久,发现这伙外地军汉虽不停在街面上巡逻,却并不会强闯百姓宅院,这才有人壮着胆子打开院门前去左近粮铺购买急需米面。

有了人带头,慢慢街面上的人多了起来。

但对于乱世的恐怖记忆,还是让大多数人选择了第一时间出城。

出发前,照例涂黑家中小娘的脸,将金银塞进谷道、发髻,同时又故意在身上揣一个钱袋,里面放些碎银铜钱

这都是被乱世逼出来的智慧出城时若遇盘剥讹诈,钱袋子便是孝敬军汉的,谷道、发髻中的则作为逃难路上的盘缠。

至于要逃去哪儿,大伙心里也没个准确目标。

总之,以往的人生经验告诉他们,城破了,或早或晚总要经历一场浩劫。

午时末,开始有三三两两的城中百姓小心翼翼出城,到了申时,出城队伍已排起了长队。

城西万胜门内,陈初望着绵延长龙,无奈苦笑。

一旁的白毛鼠嘟囔道:“侯爷,咱进城后与百姓们秋毫无犯,他们却不知好歹!”

以往在淮北地界,淮北军无论到哪,都是夹道欢迎、箪食壶浆的景象,可这东京百姓却在淮北军控制了京城后,大面积外逃,淮北将士自是有些心理落差。

陈初却道:“越是这般,咱越不能拦,不然他们更恐慌。”

“若百姓都走了,咱就得个空城么.”

“不会都走的。再说了,便是逃走的百姓,家宅都留在城内,待他们看到城内安稳,还会回来的。有法子的话,谁愿抛家舍业背井离乡?”

像是为陈初的话做注脚,确实有些百姓顺利出城后,反倒犹豫了,一家家聚在城外的大道旁交头接耳,时而看向漫漫去路,时而回头看眼巍峨京城.

似乎是在纠结,到底要不要继续逃。

让他们突然动摇的原因,便是此刻太过于顺利的出城。

这伙外地军汉,进城后不淫不抢、平抑粮价.不管金齐周,天下便没有听说过这么仁义的军队。

如果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让城中百姓放下警惕,以后再挨个盘剥的话,也不像。

毕竟,他们现在都出城了.虽城门内外有军士把守,却没一人搜刮银钱、轻薄小娘。

身上备好的钱袋,全然没有派上用场。

此时,百姓们再看外地军汉打出的那条横幅: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粮.不由真的信了几分。

申时末,聚在城外的百姓越来越多,议论声也渐渐大了起来。

“当真稀奇,天下竟有不把咱当肥羊的军伍?”

“难说啊,会不会是想慢慢宰咱们?”

“咱们如今都出城了,他们都不管,何来慢慢宰?”

“我看这伙军汉行止有度,气势不凡,和大齐旁的军伍大相径庭。要不,咱们回去?”

“.”

一阵沉默后,又有人道:“哎,我家祖孙三代才开起一间小铺,今日一走,就甚也没了.”

“爹,不然让娘和妹妹先去城外舅舅家住几日,咱们回去吧!说不定这淮北军真的不祸害百姓.”

“丢了家业,我也没脸见祖宗!好,咱爷俩回去.”

万胜门深达五六丈的门洞内,正有序往外走的队伍中,忽然多了一股逆行的人群。

一时间,门洞内发生了小小的拥堵。

城内,陈初注意到这一幕,表情不由轻松许多想让东京百姓和淮北军军民鱼水,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淮北军在东京的首次亮相,还算不错。

正此时,却见蔡源驾马从远处而来,身旁跟了史小七等数名护卫。

看来,是专门来找陈初的。

来到近前,蔡源下马的动作稍显笨拙迟缓,落地后腿一软,差点跌坐在地,陈初连忙搀了,走到一旁的树荫里坐下。

蔡老汉五十多了,从昨日至今已两日一夜未眠,身子不比陈初等年轻人。

“伯父将手头上的事交于李科吧,好好歇息一番,莫累坏了身子。”

陈初劝道,一脸疲惫的蔡源却摆摆手,道:“歇息不急。方才我已带李科、五郎盘查了内外库和各家大人的家产.”

“哦?所获几何?”

陈初对这个很有兴趣,挨着蔡源坐了下来。

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有两层意思,一则是指打仗所需军费,代价不菲。

另一层意思却也有胜利后的缴获,回报丰厚的意思。

就像此次淮北军近两万人北上,人吃马嚼、军械损毁、战后封赏、死伤抚恤,没个二三十万两打不住。

如今战事顺利,回本肯定没问题,能挣多少才是关键。

却听蔡源道:“经今日初步清查,皇宫内库储银三十一万余两.”

陈初一听,不免失望,这皇家私房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