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1 / 3)

第373章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金灭辽后,仿辽制设立五京。

燕京依旧作为南京,辖治燕山以南广大平原,另在当地设南京枢密院、行尚书省。

南京留守张浩、行尚书省宰相韩企先皆出身于当地世家大族。

自去年起,张浩发动民夫四十万在南京原有基础上向东、西、南三个方向扩建城墙,同时,在城内营建皇宫。

皇宫营造,他一个南京留守自然不敢私下组织。

金帝不喜上京黄龙府苦寒,早有迁都南京之意但以皇叔海陵王完颜亮为代表的勋贵对此极不认同,认为温暖安逸的南方会消磨大金猛士的争胜之心,双方拉扯几年无果。

去年,深得宠信的国师玄通道长为金帝卜了一卦,爻辞为‘利在东南’。

这东南说的不就是南京么!

至此,金帝再不顾群臣反对,命张浩开始营建南京。

迁都一事,金国内部反对声不小。

但南京城内最显赫的张、韩两大汉人世家同样意见不一行尚书省宰相韩企先在当地做惯了土皇帝,认为金帝若携大量金国权贵迁至南京,会挤压世家生存空间、削弱他们在当地的存在感。

他的侄子韩尝,被取消世袭谋克变为千户,便是例证之一。

可张浩却认为,金帝南迁恰恰是燕地世家的机会,并以三国时曹操从许都迁邺城举例.曹操北迁后,以荀家为代表的颍川世家迅速没落,反而邺城左近的河北士族逐渐崛起。

张浩觉得,金帝南迁,燕地世家便如当年的河北士族!

是一个能让他们走向权力核心的机会

总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八月初九这日,南京留守衙门突然收到了河间府军报,都统王文宝称,属下在追捕南逃百姓时,被齐人伏杀!

经交涉后,齐国阜城知县蔡思非但不肯交出凶手,竟批驳大金越境!

王文宝请张留守发兵支援,严惩阜城官民,以全上国颜面。

起初,张浩并未太将此事当回事齐国怯弱,天下共知。

再者,齐兵战力不堪,只需陈兵国境,那小小阜城知县自然望风服软。

但南京行尚书省宰相韩企先得知此事,却不由心中一紧.

侄子韩尝去年年底刚和南边搭上线,短短大半年来,韩家便从北南易货中攫取了大量利润,若一开战,这条贸易线断了,那就太肉疼了!

韩家的生意,张浩并非一无所知.这河间府归属南京路辖治,若边境生乱,有影响金帝南迁的可能。

虽然张、韩对南迁一事上的态度不同,但两人都不希望此事闹大的心思却一样。

不过,边地求援,又不能置若罔闻。

南京路驻军成分复杂,其中有以渤海人为主的防城军,也有以汉人为主的签军,更有少量女真金军。

金人稀少,此举是他们为控制地方施行的平衡之策,可这么一来,前去支援的军队到底会不会按照张、韩的意思不使势态扩大化,便不好说了。

张浩一番思索,最终决定由韩企先亲自挂帅,以渤海军万户郭安、汉军千户韩尝、金人阿离赫为副将,前往河间府。

韩企先、韩尝叔侄,万户郭安皆和齐国有生意往来,张浩却故意这般安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暗示不言自明。

唯一的变数就是那金将阿离赫,却也是无奈之举。

南京路但有军队调动、作战,必由金将随行后者既是作战主力,也隐负监军之责。

八月初十,张浩上书朝廷,奏明河间府之事,奏表中极力将此事表述的轻描淡写,透露出南京一路即可将此事妥善解决的意思。

另一边,八月十二,经三日整备,郭安率部三千人、韩尝率部一千五百人、阿离赫率部五百骑兵,另有签军五千、民夫八千,号称三万大军,出发向南。

八月十七,五日行军后,和王文宝三千军士在乐寿县汇合。

乐寿与阜城,仅一河之隔。

为了给足齐国压力,金军沿河扎营,连绵数里

南岸彭二、宝喜厉兵秣马,不但没有惊惧之意,反倒隐含兴奋。

他们自打从军以来,未尝一败,早有和金军碰一碰的想法了。

但对方来势汹汹,也确实给南岸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

以阜城东沙涡镇姚宗江为代表的十八善人,是最早投靠淮北系的乡绅,也和淮北系利益纠葛最深。

自打数日前,王文宝放出风声要踏平阜城以后,姚员外等人便一日数惊。

待到十七日,大军压境,姚员外更是吓得魂不附体,当日便跑来阜城县衙找到蔡知县痛哭一场,话里话外都是要蔡思以全县百姓为念,不要意气用事、与金国争一时长短,以免惹来滔天巨祸。

说白了,就是要蔡知县快认怂.

百姓同样惊恐,已有零星外逃现象。

依旧驻留此地的蔡坤也很不爽.他辛辛苦苦大半年,好不容易建起了齐金边境上最红火的牛马市、毛纺场、鞣革场,眼瞅再平稳发展了三五年,便可拉拢分化部分金国渤、辽、汉将。

彭、耿倒好,一下子打乱了他所有的计划。

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