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群星计划(二合一)(1 / 3)

第406章 群星计划(二合一)

2005年,刘德桦启动了“亚洲新星导”计划。

该计划在全亚洲范围内挑选年轻导演,资助他们拍摄电影。

当时,电影行业不景气,很多有才华的新导演,根本拉不到投资,只能转行。

为了凑足计划需要的2500万港币,刘德桦在自己接的三部电影中提高了片酬。

他说,对于老板们而言,一两百万不是大事。

但是对于一个新导演,这一两百万,也许能够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于是,七位新锐导演,拍出了六部电影。

最终,宁昊凭借《疯狂的石头》一战成名。

2008年,刘德桦再次发起“亚洲星引力电影计划”。

进一步推动了排映场次和上座率的良性增长。

他认为每个人都像孙悟空,走过了被约束的过程。

在极短的时间内,登顶各大娱乐板块。

人类对弱者有着天然的同情,譬如2008年底的《叶问》,就是在《梅兰芳》和《非诚勿扰》夹击中成功实现了集体情绪的宣泄。

“《失恋三十三天》票房有望突破四亿!”

经过连续数轮的舆论轰炸后,《失恋三十三天》的票房被越推越高,在十一月档,一骑绝尘!

11月11日,周四,票房3025万。

这些话,给当时的陆远带来了极大震撼,至今记忆犹新。

拍摄《无人区》时,宁昊曾和陆远聊过此事。

在各大社交媒体、论坛、影视评论网站,《失恋三十三天》也取得了海量好评,豆瓣评分逼近8.0。

但无论他们心里作何感想,也都纷纷力挺。

《失恋33天》照葫芦画瓢,让放映终端和观众潜意识里抵触好莱坞大片,更加偏向和期待本土国产片。

让他们能拍出自己想拍的故事,不会干涉他们的创作,只会给他们一些适当的建议和支持。

不是为了培养出第二个或第三个宁昊,而是要培养更多不同类型,富有创造的年轻导演。

尤其是当他们在陆远的微博中,看到一个名为“群星计划”的项目后,大喜过望,恨不得当晚就见面详谈。

十一月上映的其他几部国产片的导演,投资方,各抒己见。

圈内或圈外人士,皆感到匪夷所思。

陆远承认,他本次的目的不纯。

如果有可能,他希望尽点绵薄之力,顺带组建自己的圈子,拍些自己想拍的东西。

十一月退档的电影《刀见笑》,导演乌尔鳝,便是其中之一。

“《生化危机》首映当天,票房不敌《失恋三十三天》。”

他还说,如果有机会,他会选择培养新人。

资本的入场不可避免,可以预料,接下来影视业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动荡。

与此同时,微博、豆瓣、天涯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也出现了关于进口大片绞杀国产小片的质问。

“势如破竹,《失恋三十三天》上映六天票房破两亿。”

11月13日,周六,票房4560万。

话题在多股力量的引导下,讨论异常激烈。

而那些刚毕业或迟迟得不到机会的导演,编剧们,在确认消息属实后。

但他心底也确实期望给这個行业带来点什么。

他们或许有很多不同的想法,各有擅长的领域,这样国内的电影才不会如一潭死水。

也在他心中留下了一颗种子。

既有为下一步工作室做准备的想法,本质也是希望《失恋三十三天》的票房能再上一层楼。

他说,如果有能力,希望以后找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来一起做电影。

“.”

11月12日,周五,票房3950万。

同时,他也说过,他心目中的英雄,是孙悟空。

关于《失恋三十三天》剧组将用所有收益扶持年轻导演和编剧的报道。

11月14日,周日,票房5010万。

11月15日,周一,票房3875万。

首期入围的有四位,均为内地导演。

主流娱乐媒体陆续跟进,当然,基调大多都是悲观的。

“《失恋三十三天》上映三天票房破亿。”

“《失恋三十三天》,年度票房市场最大黑马,小成本中最卖座的国产电影。”

“.”

媒体哗然,票房一路飙升,业内业外集体轰动,所有人都因此瞠目。

在业界普遍认为好莱坞进口大片将担当起振奋11月市场的责任时。

《失恋三十三天》以黑马之姿,异军突起,红得如此鲜艳夺目。

放映以来,在各大院线的票房产出,完全达到进口大片的标准。

明明是偏京味的喜剧,却赢得了南方与北方观众的共同喜爱,掀起观影狂潮。

可谓拳打南北脚踏东西,俨然是近年来国产片最强悍的胜利之一。

各大媒体对此争相报道,与《失恋三十三天》相关的消息频频登上热搜。

除了奇迹,再没有别的任何词汇可以形容。